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刘慧卿:孩子报兴趣班应注意事项
1、兴趣不可张冠李戴。但兴趣班不是普及教育,而是针对个体特点提供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一刀切肯定是错误的。有些父母不善于思考,只喜欢跟风。孩子的同学选了英语兴趣班,我也得让孩子上。这是从众心理。但是,孩子是有个性和特点的,别人需要的未必是他所需要的。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孩子看似迷糊,这个学几天,那个学几天,最后哪个都没学好,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让孩子通过鉴别、比较拨开了迷雾,挖掘出了自己内心的那种潜能,然后释放。有些时候,或许父母看得更清楚,但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找到这种能量的机会。
2、和孩子有个约定。话说回来,孩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选择兴趣班,的确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还给孩子带来一些挫败感,父母应该尽量避免。我的经验是和孩子做约定。比如,约定如果选择了学,那么他至少要把这一期学完,让他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也让他知道选择要慎重.那么下一次选择的时候,随意和盲目的概率就会变小。基于以上考虑,我决意让毛毛自己选择兴趣班。
3、不适合就放弃。毛毛的幼儿同老师是教儿童美术的,她启发了毛毛对美术的热爱。那时候,毛毛有空就画画,房间里贴满了他的想象之作。后来,这个老师调走了,毛毛同意上另一个老师的美术课。没想到刚上了几次课,毛毛坚决不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我决定到兴趣班一探究竟。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个老师强调每堂课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有时候她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会纠正,会帮忙。她的性格比较急,孩子们上课时都感到很紧张。再看毛毛的习作,我觉得他以往独特的趣味和感觉正在迅速消失。班上孩子的画作看起来漂亮、完整,但大同小异。于是,我同意了儿子的要求,退课了。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父母要去了解,也许,那真的不适合他。
4、遵守承诺不放弃。后来,我了解到有一个很不错的美术老师在开班,就带着儿子去试听了一次。儿子很喜欢,执意要报名。那个地方离我家很远,一堂课两个小时,加上路程我们就得花4个小时,还要影响晚饭。我把这些麻烦都讲给毛毛听,让他决定。5岁的孩子哪里有展望未来的能力,只一个劲儿闹着要报名。我爽快地同意了。以后每到周五下午,我都要带着毛毛去上美术课,风雨无阻。不久,因为奔波辛苦,回家太晚,毛毛有点动摇了。他小心翼翼地和我商量:“妈妈,要不把美术班停了吧?”我知道他其实是很喜欢这个班的,就跟他说:“毛毛,你是不喜欢这个美术班呢,还是不喜欢老师?”毛毛连忙摇头:“都不是,都不是!”我说:“那你是太累了,想多一点时间玩耍,是吗?”儿子点点头。我蹲下身来,抚摸着他的肩膀,柔声道:“好儿子,这个兴趣班是你选择的,对自己,对老师都是一个承诺,可要负责哦。”毛毛想通了,决定坚持下去。就这样,一个学期顺利结束了。下个学期开始报名时,我提醒毛毛,做了决定一定要负责,要他想好了再决定。没想到,他还是坚决地选择继续在这个班学习。有时候,孩子要放弃,是他正面临一些困难,只要不缺少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孩子还是能走过去的。
5、孩子需要适应过程。毛毛上小学一年级时,提出想学游泳,于是我带他去游泳馆试学。毛毛感觉很好,我就给他报了一期初级班。没想到,前三次上课,毛毛兴高采烈地去,却只愿意换上泳裤坐在一边看,不愿意下水。我内心有些焦虑,因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无法下水,他也不肯说。矛盾终于激化了。毛毛的爸爸无法容忍他的这种退缩行为,软硬兼施要求他下水。随着毛毛的一次次拒绝,爸爸的言辞越来越激烈,指责他胆小,不负责任,不如别的孩子,等等。毛毛受不了了,当即要求换衣服离场,发誓再也不来游泳馆了。第一次学游泳,就这样半途而废。后来终于有一天,毛毛突然再次提出要学游泳。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毛毛穿着泳裤走向泳池的神情,紧张又坚定的眼神,紧握着小拳头,稳稳的步伐。我知道,是孩子内心萌发的力量把他带进场的,大人用错误的方式把他拽开了,这次他自己又找到了这种力量。所以,如果孩子上某个兴趣班不适应,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一定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否则,孩子会关闭兴趣的大门,有的甚至永远不再打开。
6、螺旋兴趣自然涨。过了一阵子,毛毛对美术的热情降温了,美术兴趣班不再报了,回到家也不怎么画了。我知道,孩子在绘画方面的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的,他暂时的淡漠和搁置,是符合儿童发展特点的。我没有催促,没有强迫。果然,一段时间后,他对美术的热情又高涨起来。我没有研究过其他兴趣爱好的发展规律,我想,只要父母不盲目地以自己的意志强迫孩子,而是观察孩子现阶段的状况,让孩子自由选择,那么,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他自己真正的选择。孩子上兴趣班,目的并非掌握某种技能(当然,成为技能则应坚持),他的初衷只是想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度过一段快乐时光,那么这段快乐时光如何度过是他的事情。父母有时因为自己的恐惧或者期待,或者希望物有所值,希望孩子能掌握某种技能,很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而在冲突中,孩子始终处于弱势,所以兴趣班常常变成孩子的噩梦。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年第2期刘慧卿的《上兴趣班,听孩子的》,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