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家长如何避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云燕:如何避免扼杀孩子的创新力

 

1、孩子是在创造,不是在胡闹犯浑。我儿子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姥姥给他洗澡,香皂沉到了浴缸里。他把洗发水放到水面上,也沉了底,他又把一个准备清洗的积木块放到水面上,这回没沉底。小家伙乐得手舞足蹈,马上爬出浴缸,赤条条地跑向玩具房,拖着他的积木箱回到浴缸前,把积木一捧一捧地朝浴缸里放。孩子的姥姥连忙上前制止:“我的小祖宗,你这是犯什么浑啊!”我看到这一幕,拉住老人家,小声道:“妈,别管他,他在做科学实验。”“科学实验?”老人莫名其妙。我说:“对,关于浮力的科学实验。”此时,孩子已经爬进浴缸,开始给面前积木的舰队排兵布阵。为了让最大的一个积木更高些,他尝试把小积木摞在上面,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可他不哭不闹,兴趣盎然地继续尝试,注意力相当集中。相信每家的孩子都有这样“犯浑”的时候,我猜大多数家长会出手制止,殊不知,家长的制止可能耽误了孩子的智力发展。信不信由你,孩子天生就有创新的潜力;信不信也由你,许多孩子的创新潜力是被家长扼杀的。

2、家务活儿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在一个中学生创新发明夏令营里,我发现大多数孩子不会包饺子,更谈不上和面、擀面皮了。包饺子,看上去是一桩麻烦的家务活儿,跟创新发明没有关系,但包饺子却是一个锻炼孩子综合实践能力的好办法,因为包饺子的时候,十个手指都在动,眼睛也在动,脑子更要琢磨怎样拿捏得更好。一位随营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别说包饺子这样“高难度”的活计了,就是缀扣子也没几个孩子会,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扫地要一下挨一下扫,不知道他们在学校是怎么值日的。孩子为什么动手能力这么差?不言自明,是家长没有给孩子尝试、锻炼的机会。渴望动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家长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动手能力,而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另外,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也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验课开设得很少,学生的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做题。调查显示,80%的学生家长更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老师也是每天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创新发明?

3、孩子的四种独特性。孩子的独特性可谓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爱动手型、缜密分析型、偏理性分析型、综合型。怎样判定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里新买来一个电器,爱动手型的孩子会马上拆了包装,不看说明书马上进行组装;缜密分析型的孩子首先仔细阅读说明书,感觉万无一失了再仔细进行组装;偏理性分析型的孩子更多地通过研读说明书来推理、分析该电器是什么做成的、功能有哪些等等;综合型的孩子则是以上三种特性兼而有之,但每种兴趣都不够执着。

4、聊天提问发现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家长怎么去发现孩子的独特性?这看上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自信心不足的家长可能要望洋兴叹了。其实,家长需要做的很简单,只有两件事:第一,跟孩子聊天;第二,给孩子创新的机会。一个家长问孩子:“口香糖吃完了怎么办?”孩子回答:“吐掉啊!”家长接着问:“吐掉的话,会污染环境,为除掉残胶要花费大笔金钱。”孩子一拍脑袋,说:“噢!那我来研究口香糖残胶的处理办法吧。”后来这个孩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科技创新一等奖,还被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一个孩子问妈妈:“路边的小树怎么死了?”妈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是不是因为小树是冬天栽的?是不是种得太密了,使营养不够分?树苗是不是伪劣的?是不是南方的树种不适应北方的环境?是不是有人搞破坏?”孩子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就和妈妈一起搞调查,对所有的疑问一一进行排查,写出了《128棵树苗为何死了39棵》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金奖,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把该调查选为小学科学课的案例。

5、为孩子提供创新机会。跟孩子聊天发现了孩子的创新点后,家长还要为孩子的创新实践提供机会。比如,孩子对养鱼感兴趣,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实验、观察和分析,如水的多少与鱼成长的关系、多喂与少喂饲料对鱼的影响等,然后协助孩子写出实验小报告。如果家长能做到如此有心,资质平庸的孩子也能搞科技发明。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0年第8期云燕的《谁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力》,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实验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