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苏芃:棍棒教育打孩子应注意的问题
苏芃(儿童心理学博士):首先要对“打孩子”这个行为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如果是家长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或者单纯为了惩戒孩子而打孩子,那么该行为属于家庭暴力,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必须严格禁止,因为家长这样做对教育孩子没有帮助,只会伤害孩子肉体和心灵。如果是“三分惩戒,七分提醒”式的刺激孩子的身体,只要掌握好技巧,对孩子尤其对幼儿是有好处的。也就是说,孩子能不能打,要看目的是什么。
主持人:我们的祖先似乎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我查阅资料时发现,“教”字在甲骨文中右半部形似一只手握着一根棍子;小篆的写法则是“支”(音pu),《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史者,小击也。古代私塾里,孩子不好好读书,先生会用戒尺打孩子的手心,以示惩戒。
苏芃:瑞士卢塞恩心理学学院做过一个试验,找一批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学习中用打屁股的方式惩戒他们。结果,这批孩子的记忆力突然增强,考试成绩突飞猛进。研究人员的分析是,当被打屁股时,孩子的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大幅上升,同时,为减低痛楚,还会分泌内啡肽。当内啡肽跟肾上腺素混合,会有效打通新的神经通道,进而有助智商的提升。类似的情形经常出现,比如,孩子挨顿打,突然“开窍”了。不过,不一定是孩子的行为得到了规范,而是良性的身体刺激激活了他的一部分智力。我再次强调,这是对孩子轻轻的惩戒,绝对不是殴打。
苏芃:惩戒孩子不是光打就行,还要有以下三个配套措施:
第一,要明确告诉孩子惩戒的原因。感觉到疼,知道错在哪里,孩子的大脑才会建立起条件反射,惩戒才会有效。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责骂、威胁,或气冲冲地说教,让孩子对家长的愤怒产生恐惧,他内心会迅速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或求饶,或逃避,或推脱责任,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萧百佑说,他打孩子,都是打前先训话,讲清孩子的错误之处再打。所以,他对孩子的惩戒是非常有效的,不是只顾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第二,惩戒要适度。惩戒是教育手段,不是家庭暴力,所以千万别下手太狠,打重了效果适得其反。说到下手轻重,萧百佑的经验是:只用藤条或鸡毛掸子打,伤皮肉不伤筋骨;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第三,打一打,揉三揉。所谓“揉”,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除了吃饱穿暖,孩子最迫切的需要是安全感。
主持人:萧百佑就很会“揉”。他说:“我说的话就是军令,同时我又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和妻子很注重陪伴孩子,陪他们学习,陪他们郊游,孩子们不会孤独。我的妻子总是细心观察、准确反馈,使得我的惩戒教育不会过头,不会让孩子受委屈。”
能不打,就别打。苏芃:需要说明的是,惩戒只是教育方法之一。心理学认为:0~10岁是孩子的“他律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是做好孩子,他们简单地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所以他们会绝对服从父母、老师或年龄较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除了惩戒外,表扬、批评、奖励等同样可以建立条件反射,规范孩子行为。研究表明,12岁左右大脑的重量已经与成人相当。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逐渐进入“自律阶段”。这时,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已渐成主要思维形式,自主意识正在萌发。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年第3期《警惕“棍棒教育”回潮》,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