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家长陪读要讲策略讲方式,防止压垮孩子
有一个特殊群体情况不太乐观,那就是由父母陪读的孩子们。这类孩子因生活环境比较特别,压力往往无处排解,如果陪读的家长再意识不到孩子正承受压力,压力就会成倍放大,危害性也急剧增加,轻者孩子厌学或出现心理异常,重者孩子会因压力难以承受而与家长对抗,甚至引发家庭悲剧。
一、不堪压力,砸死陪读母亲
2012年2月25日,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郑州市某知名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因不堪压力用哑铃砸死了陪读的母亲。成才的爸爸得知儿子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难以置信。他痛苦地说:“我想可能是因为妻子平时对儿子管得太严,整天逼他学习,儿子没有一点玩的时间,压力太大导致心理扭曲才会这样。”据他讲,妻子性格要强,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抓得很紧。因为学习上的事,娘儿俩经常吵架。成才接受办案人员询问时的回答也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当办案人员问他是否后悔杀死妈妈时,他说:“不后悔。我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这是个令人唏嘘扼腕的悲剧,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如今绝大多数孩子都面临压力,学习、作业、考试、升学,还有父母的督促、期望甚至各种限制,都让孩子承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陪读的孩子似乎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与普通孩子相比,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圈子相对狭窄,生活内容相对单调,压力往往无处排解。而且,因为家长的超常付出、过度关注,孩子的压力被成倍放大,一旦家长意识不到这种压力的存在,引发不良后果在所难免。陪读为何变成了压力?
二、做朋友不做监管,减压还得靠家长
针对家长陪读给孩子带来的隐形压力问题,心理学专家、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严红说,家长首先要搞清楚自己陪读的动机,是以帮助为目的地照顾孩子,还是带有惩罚性地监督孩子。毫无疑问,如果以帮助、照顾孩子为目的,就应自觉地做孩子的朋友,当孩子的减压阀;如果是惩罚性地监督、,监管,肯定会让孩子备感压力。严红建议,陪读一定要以帮助、照顾孩子为目的,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这就要求家长陪读时讲究策略。严红说:“一味地约束和过分担忧,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有时晚上孩子写作业时递一杯牛奶,早上给孩子一个拥抱或微笑,比唠叨督促对孩子更有帮助。为孩子付出也要适当,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付出最好有所选择,应多从精神层面关心、鼓励孩子,多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做孩子心灵上的支持者,成为孩子的精神动力。同时要淡化这种付出,不要动不动就跟孩子说‘我辛辛苦苦给你做这做那为了什么’之类的话。类似的提醒,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还会让孩子觉得欠了父母很多,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并一直关注陪读现象的白荷女士,针对陪读带来的隐形压力给陪读家长提出了如下建议:如果孩子比较懂事,或者自觉性较高,陪读家长应努力调整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不要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爱以自己的经验进行推理: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长大了就找不到工作,就没饭吃。有的家长甚至以“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得扫大街或捡垃圾”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殊不知,事实并非家长描述的那样。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家长已经完全不同,社会的发展变化也难以预测,孩子想做什么,以及将来能做什么,家长都无法操控,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日常生活中,应多跟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做孩子的知音。一旦发现孩子压力较大,要多疏导,帮孩子减压,而不是火上浇油,增加孩子的压力。对不太懂事或自觉性相对较差的孩子,家长要在陪读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多引导,少督促,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要适当,不妨通过观察或与孩子交流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压力测试”,看看孩子是否感受到了压力,压力有多大,孩子又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然后根据情况对孩子施压。白女士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没有一点压力肯定不行,但压力过大,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也不行,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杨敏毅针对高中阶段的陪读提出了具体对策。杨老师首先肯定陪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她说,家长的付出总是渴求回报的,不论家长嘴上说不说,孩子都能感受到。高中学生原本就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假如家长的陪读再额外增加孩子的压力,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因此,高中生陪读与其他阶段的陪读不同,家长应更注重生活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援助。高中阶段的孩子,心理上处于一个较特殊的状态,他们的成人意识增强,内心渴望独立,反感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子。如果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事事包办控制,他们会觉得没有自由;反之,放任自流,该帮不帮,他们又会感觉孤独无助,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有些事情还无力应对。因此,家长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很重要,该近则近,该远则远,关注他们的同时也要给他们空间。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年第7期《陪读家长,当心隐形压力压垮孩子》,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