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刘颖: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
对孩子的批评不可没有,也不可滥用。适当的批评是与孩子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也是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动力。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调皮、闯祸、做错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他们正是在纠正一个个失误或错误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对此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
情有可原,鼓励性批评。聪明的父母总能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特别是当孩子出于美好的愿望时。应该说,在孩子去探索和实践心中美好想法时,预防错误的发生重要于错误发生后的批评,特别是这种错误的发生是可预见的时候。所以,最到位的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以避免错误的发生,同时也降低孩子被批评的概率。退一步说,即使当批评不可避免时,父母也一定要深谙批评之道——鼓励性批评,毕竟对儿童来说,实在没有什么罪大恶极的错误是需要我们家长声色俱厉的。如果父母不谙批评之道,一句脱口而出的批评很可能让孩子一蹶不振,把有可能发展成为“特长”的素质演变成“特短”,这时批评绝对成了教育的败笔。
“尊重”孩子,解决问题在先。孩子虽小,自尊心却不比成人弱。父母一句话说重了,外向的孩子会立刻把不高兴写在脸上,还要申辩几句;内向的孩子则会把怨气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容易形成内心强烈的自尊和强烈的自卑。孩子哪里做得不好,父母当然应及时指出来,不让小毛病发展成大祸患,但这并不是说一分钟也不能等。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最好是先解决问题,而不是先教训孩子。如果是在人多的场合或家里有客人,父母不妨把孩子拉到一边说句悄悄话,或等客人走了以后再说,避免孩子有下不了台的尴尬。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孩子,父母的强硬态度则会造成两败俱伤。
讲究时机,用语不带杀伤力。批评要找适当的时机,其出发点应该是对孩子的关切。粗话、恶语,就像毒箭,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不是用来对付孩子的,否则只会使孩子产生不满、仇恨的情绪以及报复的念头,并逐渐学会使用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保护自己。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博士将母亲常用的对付孩子的尖刻语言归纳如下:
谩骂:混蛋、瘪三、骗子;
侮骂:笨蛋、真是个废物、不中用的东西;
指责:又淘气了、真是个坏孩子;
压制:你给我住嘴、你敢不听大人的话;
强迫:不许说不行;
威胁:你敢不听我的话,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你真聪明,亏你想得出这么蠢的方法。
用这类伤害性的语言去批评孩子,有时确实会立竿见影,孩子会乖乖服从父母的意志,然而这种屈服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看,这些语言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懂得尊重孩子,批评时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使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再重犯,这样的批评才是正确的批评,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批评要有针对性,具体实在不笼统。批评的话越实越好。批评孩子,钉是钉铆是铆,说准说透,以质量胜数量,不要把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孩子最烦的就是父母唠叨,它会让孩子产生“永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粗暴指责一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其结果是父母说了很多,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如宝宝晚上睡觉前吵着要吃巧克力,你指责他“坏毛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听话,尽给妈妈找麻烦”云云,也许孩子根本不懂得“坏毛病”“不听话”“找麻烦”指的是什么。一下子用那么多词来指责宝宝,他只会觉得妈妈唠叨。另外,对孩子细枝末节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评,也会让批评渐渐失去力度和效果。其实,只要妈妈说一句“睡觉前吃巧克力牙齿会疼的”,并告诉他牙疼比打针可怕多了,疼得咬不动东西,所有好吃的都吃不成了,这就能让宝宝明白妈妈的意图了。
冷处理,给孩子自省时间。有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一些很明显的错误或顽固性错误,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如此习惯成自然地一错再错,被父母“敲打”的心理准备早就“百炼成钢”。此时如果父母仍旧依照惯性老尘常谈地指责一番,实际上是如了孩子的愿,他可能会如释重负,眨眼之间就把批评忘得一干二净。相反,如果此时进行“冷处理”,倒会让孩子忐忑不安,觉得很不自在,并揣摩父母的心理。适度、适时的沉默可营造紧张的气氛,也给孩子留出了自省的时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年第7期刘颖的《别让批评成为教育的败笔》。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