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如何防止孩子把文具当玩具

 

王迅:如何防止孩子把文具当玩具

 

当前,简单实用的文具经过商家的精心设计,变成了五花八门、样式新奇、功能繁多的“玩具化”文具,迎合了孩子好玩的天性,在某种程度上好像也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仔细追究,却发现它弊大于利。

一、文具玩具化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激发孩子的攀比心理。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还由于玩具化的文具对孩子特有的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盲目攀比的心理。孩子考虑的只是自己喜不喜欢、是不是与别的同学一样拥有,或者最好能比同学的更好一点。

2.分散注意力。孩子得到了那些花花绿绿、功能复杂的文具后,往往会爱不释手,忍不住把玩一番或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但是,一上课,就不能玩了。可孩子的心被文具勾走了,对老师的课就会越听越觉得没趣,越没趣越想拿.出可爱的文具玩一会儿。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自控力差,大部分孩子都会出现像小涛这样上课时偷偷玩文具而影响听课,甚至影响老师上课的情况。

3.存在健康隐患。因为文具玩具化,迎合了孩子的喜好,一些商家看到有利可图,就大规模地上线、生产。曾有媒体报道,现在市场上不少玩具化文具没有产品生产许可证或正规的产品合格证。这些文具对孩子存在着严重的健康隐患。比如,有香味的橡皮、圆珠笔等文具,里面往往含有一定剂量的苯酚、甲酚、烷等化学有机物质以及重金属,如果长期使用这类文具会威胁孩子的身体健康。

二、家长如何应对文具玩具化。

1.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父母在外工作,无论多么辛苦孩子也看不到。有限的生活阅历,也不能让孩子想到父母挣钱的不易。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要尽可能带孩子参观甚至让其参与一下您辛苦工作的过程。在家里,尽量给孩子分配一些家务活,告诉他父母为了挣钱工作一天多么辛苦,他作为家里的一员,有义务为大人分担家务,让他慢慢树立家庭责任感。告诉孩子自己家里的实际经济状况,尝试让孩子独立支配消费,让他亲身体验科学支配金钱的好处。家长可让孩子参与“当一日小管家”、“当一名家庭小会计”等活动,使之在活动中意识到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责任。培养孩子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他才不会动不动就跟同学攀比。

2.及时为孩子添置简单实用的文具。满足需要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对完全没有的东西的渴望要大于有而优的东西。及时为孩子添置他需要的简单实用的文具,将会遏制他跟同学攀比的想法——毕竟自己手里现在有一个可以用的。

3.配合老师倡导简朴节约之风。小一点的孩子,通常都比较听老师的话,老师在他们心中地位神圣。家长可以利用这种神圣,请老师对孩子开展品德教育,提倡简朴节约的中华美德。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作为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文具、衣服、饮食的攀比上。那些天天只知道攀比的孩子往往由于没主见,会一事无成。建议学生们购买和使用普通文具。对于按照要求使用文具、专心听课的孩子,予以表扬;对因上课玩弄文具而影响了听课的学生,老师可以通知家长,先替孩子把文具没收并看管起来,等他上课不再分心时再还给他。

4.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相对玩具来说,课堂的吸引力当然小了些。而相对户外活动来说,玩具又会失去吸引力。孩子爱玩玩具化的文具,从一个侧面正说明了现在的孩子玩的时间太少,玩的内容太单调,因而让带有玩具功能的文具有隙可乘。所以,平时应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尽情玩耍,填补他的心灵空白。

5.适当添置玩具。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不应该玩玩具了。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正是由于家长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爱玩的天性得不得释放,才努力地想在文具上找出口。所以,孩子上学后,家长还要适当地为孩子选购一些他喜欢的或者益智类的健康玩具。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他才能把玩、学分开。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年第8期作王迅的《莫让文具变成玩具》。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实验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