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孩子自私不够大方怎么办
一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从小就对孩子提出关心他人的要求。孩子是家庭中最小的一员,家庭大成员要细心呵护小成员,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孩子在享受家庭成员对他关爱的同时,也应该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就是给孩子定规矩,要坚持。比如说,让他从小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劳动中体会他人的辛苦,并且逐步学会遇到问题能换位思考。再比如,不要让孩子吃独食,有好吃的要大家分享,有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等等。关心他人的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这种性格。例如:儿童长到三四岁,有了搬运较轻物体的能力,父母就可以要求他为别人拿送物品,如拿拖鞋、摆小凳子、递水杯等。再大一些可以让儿童帮助家长打扫卫生,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父母的不要小看这类小事,正是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儿童才逐渐懂得这样的道理:大人也需要帮助、关心。当然,每当孩子为你做一件小事之后,要及时表扬,表示谢意,强化这种行为。
二是家长要多给孩子创设情景,鼓励孩子和同学、邻里交朋友。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由于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市里封闭的生活习惯,造就了孩子们孤独的环境。缺少群体生活的孩子,很自然地丧失了彼此依托、相互关照的能力。设法给孩子创造群体生活,需要家长努力。比如,几个家庭联合起来搞家庭聚会,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会谦让、合作;再比如,多鼓励孩子自发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孩子们之间自然会找到一些心理相容的小伙伴。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看,5—6岁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许多孩子终日都是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耍,缺少与别人打交道的机会,孤独的环境自然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交流外,还要鼓励和指导孩子与同学与邻里发展友谊。比如,欢迎孩子的同学星期天到自己家里来玩耍和吃饭,也鼓励孩子到同学家里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
三是家长要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与他人共享所喜爱的物品。班级是孩子唯一的生活集体。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群策群力完成集体任务,也是克服自私的好方式。让孩子感受为集体做事情的成就感,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获得成就感之后的表达,和孩子一起体会这种团结互助的快乐。同时,家长还要有实际的支持,比如,拿一盆自己养的小花小草,让孩子拿到学校美化教室,顺便让孩子关照小花小草的成长。这样,孩子有责任心了,自然会为他人着想。再比如,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心中有他人的愉悦。同时,让孩子从小就要懂得,人不但是家庭中的一员,将来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当父母为孩子购买了他所喜爱的物品之后,不能让他自己独自占有,要求他与别人共享。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要拿出一部分让长辈尝一尝,成人不能因东西少而舍不得吃。买了好的玩具,让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共享快乐。这样做可养成孩子大方、坦荡的性格,每当自己有了好东西,便能想起他人。否则,一切好东西都归孩子自己享用,慢慢地他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不会想到他人。
四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平时是否有爱心,如何待人接物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一个自私、狭隘、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父母,不会培养出有爱心的子女。因此,做父母的应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如给长辈让座,为长辈倒茶,扶长辈过马路等,要让孩子知道在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地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平时注意与邻里、同事和睦相处,热心帮助别人,同情弱者……在耳濡目染中,儿童受到熏陶,他们会自觉地关心、帮助他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3年第5期王志强的《让自私的孩子大方起来》)